齐鲁网·闪电新闻12月31日讯 12月31日上午,威海市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,市应急管理局党委副书记、副局长姜国奇,市地震监测中心主任王国龙介绍《威海市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》有关情况。
日前,《威海市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》正式印发。《规划》提出的主要目标是:到2025年,初步建成监测智能、防治精细、服务高效、科技先进、管理科学的新时代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体系。地震灾害风险防治、监测预测预警、应急救援、信息服务、社会治理等工作水平显著提高,社会公众防震减灾素质进一步提升,“防大震、减大灾,抗大震、救大灾”的能力不断增强,全市防震减灾工作继续走在全省前列。
建设地震灾害风险防治体系
地震灾害风险普查。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地震灾害致灾调查与评估,编制全市和县域地震构造图、地震危险区划图和活动断层分布图。开展房屋设施地震灾害重点隐患数据调查,编制地震灾害隐患分布图。开展房屋建筑抽样详查和人员伤亡调查,建立地震易损性数据库。开展地震灾害风险概率评估,编制全市地震灾害风险区划图和防治区划图。
重点区域地震构造环境探查。进一步探明威海市主要断裂带地震构造环境情况,对规划区、新建开发区等重点区域进行精细探查,明确抗震不利地段,为城市规划、产业布局和重大工程选址避让提供依据。
防震减灾科普阵地建设。充分利用威海市科技馆常设展厅及临时展厅,增加完善防震减灾科普展项,丰富地震科普活动内容,建设成具有区域特色和影响力的地震科普教育基地;荣成市、乳山市、文登区要各自建设一个具有地震科普功能的教育基地。各区市要支持学校、社区及有条件的企业建设地震科普宣传展室,积极创建省级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。
优化地震监测预测预警业务体系
优化监测站网。优化测震观测和地球物理场观测站网,建设海岛地震观测台站,构建沿海地震监测站网,提升近海海域地震监测能力。强化地球物理场基准站点建设,增强地震异常信息捕捉能力。增加地震观测新手段新方法,实施监测设备升级换代,提高监测智能化水平。
建设专用台网。推进轨道交通、跨海特大桥、大型水库、超限高层建筑和受地震破坏后可能引发严重次生灾害的矿山、石化等重大建设工程,建设专用地震监测台网或强震动监测设施,增强地震灾害风险预判能力。
健全地震应急救援业务体系
强化应急响应。开展地震灾害风险普查,加强灾害风险分级评估,建立市、县、镇三级地震灾害风险和减灾能力数据库。建立震情灾情速报网络,震后快速了解掌握震中地区的震情、社情和宏观情况。应急、住房城乡建设、工业和信息化、生态环境、自然资源、水务、人防等部门协作开展地震应急救援基础数据收集,为震后灾情评估、实施应急救援行动提供依据。
提升救援能力。加强各级各部门行业综合性应急演练,推进社区综合应急能力建设,提升基层应急基础能力。健全以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为主力、专业应急力量为协同、社会应急力量为辅助的应急救援力量体系,强化应急演练,提升队伍实战能力。强化救援技术专家队伍、现场应急工作队伍、灾情速报队伍、志愿者队伍和第一响应人队伍建设,引导社会救援力量有序参与地震应急救援。
健全地震信息科技服务体系
依托省防震减灾决策服务、公众服务、专业服务和专项服务体系,提升信息技术在业务领域的引领作用,不断创新服务产品,拓宽服务领域,丰富公共产品,拓展政府决策类服务和地震速报、强震预警、科普宣传等公益性信息覆盖面。
构建防震减灾社会治理新格局
强化基层基础。完善基层防震减灾管理体制,探索建立新时期群测群防工作模式,加强市县两级防震减灾工作机构和人员队伍建设。
强化行政执法。配合上级推进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改革,强化建设工程地震安全监管,依法加强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保护,将地震行政执法全面纳入“互联网+政务服务”,全面推行行政执法“三项制度”,主动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。
闪电新闻记者 孙雅倩 威海报道
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,并不表明齐鲁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我来说两句